權力型母親
特性:
1. 使用暴力
她們非常喜歡堅持己見,
一定要貫徹自己的意志,
必要時還會使用暴力,
真的動手打人。
2.沒有個人隱私
為了完全掌控,
她們不讓孩子有自己的祕密,
也不尊重他的個人隱私。
3. 吝於讚美和鼓勵
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
1. 無法培養自信,也不信任他人
她們以管教的名義剝奪孩子的決定權,
吝於讚美孩子所造成的後遺症首先是:
孩子將不信任自己的能力。
要讓孩子有自信心,
先決條件是讓他享受成功的滋味。
但權力型母親的小孩根本沒有機會做主,
更遑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
即使偶爾有機會自己做主完成某事,
經常還是被母親否定。
而私自拆閱孩子的信件或日記,
是嚴重侵犯孩子穩私的行為,
還會辜負孩子對母親的信任,
也使孩子不容易信任別人;
侵犯孩子隱私和窺探孩子祕密的母親,
都嚴重「犯規」,
這樣的行為也達不到她想要的目的與效果;
被侵犯隱私的孩子通常會用說謊來逃避母親的控制,
甚至發展出雙重性格。
2.無法堅持
專制的母親還會使孩子無法發展「堅持己見」的能力,
尤其在面對別人(簡而言之,就是態度強硬者)的要求,
或跟他們立場不同時,
孩子很容易退縮,
無法堅持己見。
由於這種母親永遠只想貫徹自己的想法,
所以在她們的身邊,
無論孩子用哪種方法,
都無法學會堅持己見。
出於絕望,
孩子也可能徹底放棄自己的意願,
開始學會鑽漏洞。
3. 沒有主見
所謂的「主見」是指一種能夠拒絕別人要求、拒絕別人意願的能力。
權力型母親的子女從小就認為:
在面對強悍對象時,
自己根本沒有反抗的機會,
因為他們從小就無法用自己的意願抵抗母親的要求或意見。
溝通分析理論:權力遊戲
根據柏恩(Eric Berne)的看法,「遊戲」具有下列幾項特質:
- 發生在一連串、持續進行的溝通行為中
- 它將導致某一特定的、可預見的結果出現
- 真正的行為動機被隱藏了起來
- 「遊戲參與者」各自獲得自己想要的作用和結果
權力型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遊戲,是一場權力遊戲。
這類母親會如此對待孩子,
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權力欲和控制欲。
但這並不是什麼高尚的行為動機,
所以她會以自己全是為了孩子好,
或為了孩子著想等藉口,
隱藏自己真正的行為動機。
她認為自己是想給孩子「最好的」,
只不過,
得完全由她來決定什麼是最好的。
以教育目的為由,隱藏真正的動機,
不僅能成功地欺人,
獲得外界認同,
甚至還能自欺:
通常權力型母親自己也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動機,
而以為自己只是一個特別懂得為孩子著想、特別關心孩子的母親。
權力型母親藉由上述行為展現自己的權力,
也就是說她會要求孩子完全順行她的意志,
剝奪孩子的決定權,
否定孩子,
使他喪失勇氣,
孩子表現很好也吝於讚美,
對孩子進行體罰,
使用暴力,
不尊重孩子的個人隱私等。
對母親和孩子這遊戲的兩個「參與者」而言,
兩者各自獲得結果,
是遊戲能繼續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。
對母親而言,
孩子的服從就是對她地位的肯定。
施展權力者想獲得的,
無非是別人的屈服;
或是剛開始感到對方在反抗,
從消滅對方的反抗中獲得肯定。
孩子在這場遊戲中一定也有「收穫」,
否則他不會想繼續玩下去。
孩子「贏得」的東西是母親的保護和自身的安全感。
因為不管做什麼事,
只要他感到害怕或不安,
照著母親的範本去做,
恐懼便得以迎刃而解,
反正結果都有媽媽負責。
另一項好處是:
媽媽還能替他處理覺得不愉快或不喜歡做的事,
有時候真的很方便。
結論:孩子的需求與母親的權力相輔相成。
解決之道:不用解決,離開就好。
本文摘自:以母愛為名(Louis Schutzenhofer,天下雜誌出版)